学术活动
历史学院学术讲座:多重证据法下的敦煌西夏石窟分期(首师史学论坛•中国古代史系列)
2022-11-18
来源:历史学院 供稿:历史学院 点击次数:时间:2022年11月18日19:00—21:00
地点:腾讯会议436-151-447
主讲人:赵晓星
主持人:游自勇
主办单位:历史学院
主讲人简介:
赵晓星,吉林梅河口人,历史学博士,现为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、研究馆员,兰州大学兼职教授、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,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、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。曾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、法国远东学院访问学者、浙江大学“西部之光”访问学者。主要从事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研究,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、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、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项目等课题多项,发表论文70余篇,出版《沙漠中的美术馆》《梵室殊严》等个人著作9部。
主讲内容简介:
本次讲座主要对敦煌石窟千佛绿壁画的归属、回鹘洞窟的时间界定、西夏前期的莫高窟、河西区与中心区的石窟比较、西夏后期的敦煌石窟,及敦煌西夏后期石窟的特征共六个问题进行了讨论。莫高窟存在的大量“千佛绿壁画”洞窟,主要属于曹氏归义军晚期和沙州回鹘时期的重修工程,直到十一世纪末西夏在莫高窟只是进行少量洞窟的重修重绘。包西夏时期敦煌地区真正意义上有规模的洞窟营建,实际上应是到了仁宗仁孝时期(1124-1193),这也符合河西地区在西夏中后期受到重视的历史事实。